在當下的短視頻平臺,即使用戶不進電影院,也能看到院線上映影片的精彩片段。電影主動擁抱短視頻,短視頻思維融入電影制作?!岸桃曨l電影”作為一種電影制作和宣發新模式,越來越符合觀眾口味的同時,爭議從未中斷,無論是影片與短視頻宣傳的貨不對板,還是一窩蜂涌入短視頻平臺的電影宣發團隊,似乎都預示著觀眾注意力再次被瓜分殆盡的結局。
“短視頻電影”,從未像表面看起來那樣風光。
短視頻讓電影更“體貼”
迎合了用戶情緒的“短視頻電影”,正在重構電影票房格局。今年暑假熱映的《消失的她》和《孤注一擲》能夠收獲遙遙領先的30億級票房,片方在短視頻平臺成功制造的“流行”功不可沒。
其中,《孤注一擲》依靠“境外詐騙”等社會熱點話題,短視頻官方賬號30天漲粉超二百萬,獲贊近兩億?!断У乃穭t憑借“不要戀愛腦”“賭徒效應”等關鍵詞,收獲150億播放量,引發受眾對社會話題的深入探討。
電影的短視頻官方賬號在宣傳時常用的視頻素材,以高光片段、幕后花絮、刪減片段、觀眾反饋為主。內容碎片化的短視頻已經成為電影的第二種形態,如果不是短視頻將電影的精彩之處精細化拆解,絕大部分人恐怕很難在兩三個小時內徹底理解影片的主題思想。
《長安三萬里》著重展現我國盛唐時期的文化底蘊,但觀眾無暇思考片中的細節。片中人物構思參考了真實的唐俑、身上的飾品多為唐代文物的實物復刻等細節,作為花絮被搬上短視頻平臺,讓更多觀眾了解真正的唐朝風貌。
同被稱為“短視頻電影”的《堅如磐石》,面對電影刪減過多導致的邏輯不通等問題,主創團隊將被刪減部分做成了短視頻,組成影片的周邊花絮,創造了全新的觀影模式——電影里看成片,短視頻里看刪減部分。雖然被不少網友調侃為“拼圖式電影”,但確實讓在影院體驗感不佳的觀眾得到了內容上的滿足。
銀幕上一閃而過的細節,傾注了主創的心血。電影院里的觀眾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劇情走向,人物的細微表情、鏡頭語言、情節過渡中埋藏的伏筆,或多或少都會被忽略。短視頻平臺作為觀眾之外的“第二視角”,成為電影的有益補充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短視頻電影的出現在經濟利益之外有更多意義。作為一種單向傳播媒介,電影并不能與觀眾實現互動、交流。但短視頻為電影受眾提供了情緒和觀點表達的出口,再用受眾的熱議反哺電影,成功為一部電影換上了更加親和的面孔,幫助影視作品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,也助力更多影片實現了票房突破。
話題第一,口碑第二
有研究表明,電影相關的短視頻播放量與其票房成正比。短視頻本身對“快”的追求,讓短視頻里的電影呈現出夸張化的趨勢,這契合了電影本身的性質——作為一次性買賣,哪部電影能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,吸引觀眾入場,就已經領先一步成功了,至于觀后的口碑和輿論,在成功的票房面前,似乎變得不太重要。
由此引發關于“短視頻電影”的爭議和詬病,也就不足為奇。有不少觀眾在看過最有代表性的幾部“短視頻電影”后認為,短視頻和電影中呈現的并不是同一個故事。很多“名場面”早已在短視頻里反復播放,整部影片不過是一段“加長版短視頻”。也有人認為“短視頻電影”如同播放PPT,幾個精彩細節的連接生硬突兀,絲毫不考慮前后內容的邏輯連貫性。因此,看過“短視頻電影”后再到影院觀影,上映電影的口碑會出現下滑。
短視頻宣發只能從影片敘事內容中選取部分片段,進行放大宣傳。相較于一部電影具有完整的故事敘述,短視頻著眼于放大高光情節,突出情緒的爆發點。大多數普通觀眾受思維慣性的影響,容易混淆電影和短視頻的側重內容,誤將短視頻平臺的宣傳重點當成影片的內容重點。
此外,短視頻就像電影的“標題黨”,大肆渲染全片中最精彩的部分,夸大了電影本身的質量,是短視頻時代的營銷手段。觀眾懷揣著對高分電影的期待,卻看了部“溫吞”的及格作品,自然會對“短視頻電影”失去信心。
“短視頻電影”形成了全新的觀影閉環——受眾最初因為熱點事件或社會話題而被吸引入場,不論具體內容如何,看電影能夠跟上熱點潮流就已經足夠。這種社交心理為電影吸引了更多觀眾,但也讓一部分“短視頻電影”淪為觀眾打卡的形式,空有其表。因此,有人悲觀地認為,電影越來越“短視頻化”了。
誰是幕后推手?
口碑的下降只是表面現象,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,一手捧紅“短視頻電影”的,其實是觀眾自己。
事實上,觀眾并非對電影失去耐心,而是碎片化的“短視頻電影”更具有吸引力。許多電影正在走上“短視頻化”的道路,只因短視頻大多迎合了觀眾休閑娛樂中最淺層的需求——通過戳中社會痛點、打擊邪惡勢力、伸張正義的方式,滿足觀眾的“爽點”,利用幾分鐘內情節的跌宕起伏,推進觀眾情緒轉變,給予情緒價值。
情緒價值因此成為“短視頻電影”制作中首要的關注點。即使忽略了制作細節,只要能保證情緒價值大量輸出,亦可收獲不錯的票房回報。這類電影選取的題材緊跟時事熱點,容易引起觀眾的熱議。與之相配的是臉譜化角色和刻板印象,孰是孰非一眼分明,不需要復雜多維的內容鋪墊,在觀影過程中只需激起觀眾強烈的厭惡、喜愛等情緒即可。
“短視頻電影”相互之間比拼的不是藝術性和思想性,而是誰能找到更觸動人心、引爆話題的題材。劇本拋棄了邏輯鋪墊,只保留了精彩片段;不再從人物內心活動的變化上多費筆墨,對演員演技的要求也自然而然降低了。
這種風潮中,也有不一樣的想法,有一些主創還是堅持帶著情懷和思考創作,但電影官方紛紛進駐短視頻平臺,更是票房焦慮和無奈權衡之下的結果。信息化時代,爭奪潛在觀眾的注意力甚至決定了電影的生死存亡,讓電影方不得不在短視頻平臺“內卷”。殊途同歸,再“清高”的電影,最后還是要為觀眾的喜好作出讓步。
誠然,電影自帶商品屬性,它的藝術性有時需要為此作出讓步。但在票房的壓力下,電影的創作模式從獨立思考變成了迎合觀眾,流水線式的“爽片”與高票房電影畫上等號;觀眾和電影之間隔著短視頻,短視頻平臺上火不火,成了鑒定電影票房高不高的精準尺度。真正有深度和藝術性、能夠讓人回味無窮、產生反思的電影又該何去何從?
在這樣的創作趨勢下,人的創造性不再重要,最后只會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將那些獨立思考、不浮躁、不夸張的電影,推向無人問津的角落。電影宣傳鋪天蓋地,但說到底,能用內容打動人心,用真誠抵御浮躁,才是一部電影作品能夠長存于時間長河中的秘籍。
轉自:大眾日報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